Quantcast
【影评】《赛道狂人》:来场车子及化学反应的加速快感吧! – 洛杉矶周报 – 亚洲版

虽然《赛道狂人》电影原名直译是「福特对战法拉利」,但整部电影并没有对两家车厂过多的描述,反而专注在两位因为对赛车的热情而集结在一起、将生命时光都奉献在赛车的「狂人」。

「转速到达7000时,一切会逐渐消退,消失不见。」开头的旁白解释道。随著镜头带到车子狂奔的画面,高达220英里的时速,导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用慢动作镜头播放,让人好像就乘驾在旁,将观众引入电影的情绪。

过去在法国利曼的24小时耐力赛中,总是没人能与法拉利匹敌。一直到1966年汽车设计师/赛车手卡洛・谢尔比(Caroll Shelby,麦特・戴蒙Matt Damon 饰)与车手肯・迈尔斯(Ken Miles,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饰)受到福特汽车的招募,才终于带领福特团队打败了义大利佬。在竞争过程中,除了驾车的试炼,谢尔比与迈尔斯还要同时面对福特汽车的官僚文化。与法拉利全权委任的团队相比,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1960年代初期,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崔西・莱茨Tracy Letts 饰)收购法拉利失败,福特与法拉利的恩怨纠葛就此萌芽,开启了谢尔比与迈尔斯的合作之缘。过去身为赛车手的谢尔比,在一次比赛上差点火烧全身,这令人想起瑞奇・鲍比(Ricky Bobby)在《王牌飙风(Talladega Nights)》里的一幕,谢尔比因此而被迫停止赛车。迈尔斯则是一位顽强的赛车手,脾气暴躁,但却是业界第一。谢尔比受到福特企业的委托,带领福特赛车部的开发,然而却在邀请迈尔斯加入时受到许多质疑。因为迈尔斯不修边幅的形象、不受支配的个性,与福特汽车按部就班的企业文化大相迳庭。

整部电影不仅完整地复制了1960年代的福特GT40,拍摄背景也成功刻画出过去「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年代氛围。就像导演霍华・霍克斯(Howard Hawks)的电影《大眠》、《赤胆屠龙》,三幕式电影的呈现、粗旷狂野的语言,让主角带领著故事,以200英里的时速在轨道上推行。

「以小胜大,以弱制强」的概念贯穿整部电影,剧中谢尔比与迈尔斯必须同时对抗奸诈的福特高层李奥・毕比(Leo Beebe,乔许・卢卡斯Josh Lucas 饰),及想办法打败义大利商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雷莫・吉隆Remo Girone饰)。除了外忧,谢尔比与迈尔斯他俩一见面就吵架,还好他们的个性使得一切怒气总是很快平息,并从火爆小子成为齐心奋战的挚友。麦特・戴蒙与克里斯汀・贝尔对戏的精彩程度好比《从前,有个好莱坞》中的李奥纳多与布莱德彼特。《从前,有个好莱坞》的导演昆汀了解演员们的魅力,也知道如何透过他们精湛的演技表现出角色的独特风格,在《赛道狂人》中,麦特・戴蒙与克里斯汀・贝尔的表现也不遑多让。

两位老兄在不被人看好的处境里,把各种言语污辱转化为信念,全心全意地投入赛车比赛上。当故事来到利曼24小时耐力赛的高潮,高昂亢奋的情绪好像在看《洛奇》的比赛一样。「接著还有8.5英里的乡村道路」谢尔比对迈尔斯说,但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不只是一场比赛、它也是个没有既定规则的赛道,就像人生一样。

赛车一部一部地呼啸而过、观赛者此起彼落的加油声与背景的引擎声、风声相称得宜。虽然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但观看比赛时的焦虑感还是让人好像身临现场一般,紧张刺激。尤其令人难忘的画面,迈尔斯驾驶的福特与法拉利同时停下车加油,两边团队与时间竞赛的匆促感,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不论比赛的结果,剧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导演詹姆斯快步调的说故事手法与真实呈现出的角色性格。与他先前的电影《罗根》不同,詹姆斯成功地将小众赛车主题的《赛道狂人》打造为一部惊艳大众的商业娱乐片。希望好莱坞的慢步调电影导演可以学起来,套一句詹姆斯的偶像、导演霍华的话:「电影是由一连串的影像所组成的,让那些影像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