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许多人眼里,不按牌理出牌的二人组「嘟嘟人」——The DoDo Men 似乎总是活在「匡线之外」,不论是当时放弃高薪,追求「梦想」的决定,又或是现在打着挑战自我的旗帜,周游列国的自由表现,似乎总是过着令人称羡,不受现实束缚的生活。
人生豪赌,投报率惊人?
虽然双双放弃苹果工程师及精算师的高薪,已经不再是新闻,但这却是许多粉丝第一次接触到他们的原因,更是许多忠实观众心中赋予两人的第一印象。
再次谈起这项「改变人生的决定」,两人一致认同表面上看似损失极大,但过去四年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却怎么样都是值得的,而人生的道路更不应有公定价格。
其实过去他们在频道上就有分享过确切金额,Ian 害羞地表示,当时在苹果担任工程师,各种补贴及福利加总,年薪约落在25 万美金左右,其实以矽谷科技业巨头来说并不算多。
Eric 当时作为精算师的年薪则为16 万美金左右,Ian 也忍不住反问是否会觉得自己读错系,Eric 却认为虽然薪水可能不及工程师,但在考到执照后的“Work life balance” 相较之下略胜一筹,因此对钱的部分其实就没那么在意。
Ian 也大方承认现在作为创作者,收入不但每个月的起伏高低不定,甚至一直到去年才勉强打平过去的收入,但仍需要两人平分及支付团队薪资,扣除高昂的制作成本后其实也没有像相中的多。
他因此也不得不承认,有点怀念当时在苹果公司任职的福利,出差都有差旅费及各项补助,反观现在四处旅行,搭的都是廉价航空,甚至常常需要面临班机延误。
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不过撇除盈利不谈,两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有着类似的想法,即便作为创作者,Eric 认为除了流量、订阅数这种指标外,真正让他感到成功的关键在于影片的回馈。
因为若是知道观众因为影片跨出人生的步伐,做出改变甚至是受启发,就会让他觉得有达到他们创作的目的。
Ian 接着补充,用心制作的影片当然会希望有一定流量,但影片是否触动人心、成功激起观众情绪,让他们看完影片能有所收获,才是一切的重点。
过去 The DoDo Men 的频道就不常与其他创作者合作,不过 Ian 也表示就算有机会,也不会想跟一味追求流量,而做出违背善良行为的创作者,共同制作影片。
这时 Ian 也反问起和他一起打拼的搭档,是否觉得频道已经达到诉求。 Eric 认为至少已经达到一半,并且自认目前正在成功的路上迈进,进度甚至已经超出原本的预期。
零负评「标签」背后的庞大压力
不过即便 The DoDo Men 过去几乎没有负面新闻,Eric 也大方的澄清频道并非零负评,毕竟任谁都会犯错,过去就曾经有企划引来观众的批评。
这时Ian 也出声打圆场,表示当时也不算是出错,而是有误解,认为影片有人喜欢的同时,也免不了出现另一方的声音,并且自认频道确实算是Youtube 界中,比较没有那么多不喜欢的声音。
不过 Eric 认为这样的「标签」多少会形成一点压力,尤其像是政治等特定议题都会刻意选择避开,毕竟意识形态的对争很难不产生冲突。
创作者表面上光鲜亮丽,但浮华丰富的镜头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无人知的心酸与苦楚,不仅可能要应付负面的留言,有更多时候真正要面对的是他们自己设下的目标与压力。
就连频道「跳脱舒适圈」的诉求,也会让两人想要不间断的挑战自我,达成两人设下的标准,甚至私下在影片外也常常不敢「休息」,因为害怕招致观众的放大检视。
观众给 The DoDo Men 贴上的「标签」
Ian 赞同的表示有时候为了达到观众加诸正向、阳光,对生活充满动力的期待,很容易忘记要「做自己」,并且期许能透过更多管道将低潮与失落的一面也呈现给大家,这也是当时决定制作Podcast 的原因之一。
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他们可以四处游玩很爽,但每一次冒险其实都代表不同的文化冲击,因此Ian 也鼓励读者(观众)有机会就多出去走走,认识不同文化的人,好好体验自己没体验过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相信有许多人会认为这对幽默、又充满冒险精神的双人组合是名符其实的人生胜利组,但在Eric 心中,人生胜利组的定义在于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并追求不是很多人敢追求的道路。
Eric 也强调并不会觉得自己是人生胜利组,并且相当感念家人能给他体验美国不同的文化及教育的机会,并且表示与其羡慕他人,努力将自己的道路最大化,才是真正的胜利。
Ian 也赞成的表示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人生胜利组,因为存在这种心态,就好像达到目标后就停滞不前,不再继续追求更高的突破。
并且认为他与 Eric 都仍在持续追求更好的自己(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也期许大家也都能向他们一样,不断朝着新的标竿前进。
想像不是 The DoDo Men 的出名方式
不过抛下观众贴上的各种标签,Eric 表示如果今天不是以The DoDo Men 的方式出名,或许会考虑加入脱口秀的行列,「因为本来就很喜欢讲干话,逗大家笑」,很符合自己的性格。
Ian 则表示当时决定投身成为创作者时,就是想用一己之力,正面影响下一代的亚洲的年轻人,因此如果不是透过影片、制作故事带来影响的话,可能会想成为正向演说家,来激励群众,甚至是成为政治人物进一步影响更多人。
跳脱舒适圈,一跳跳太远
Eric 也向LA Weekly Asia 的观众独家分享两人「跳脱舒适圈」差点后悔的经验,说到「真的后悔的一次是去太浩湖(Lake Tahoe),那个时候冰天雪地,最后因为挑战失败,并没有上线,而且可能因为天气太冷,影像资料都消失了。」
当时原本的企划为在冰天雪地中盖冰屋(Igloo),最后因为已经入夜,时间不够,底座又盖太大无没封顶,加上天候不佳,而最终只能宣告失败。
不过最让他感到无助的是,在返回车上的途中还迷路,Eric 表示自己当时真的深切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因为连方向感较好的 Ian 也都开始紧张了起来。
不过对此,Ian 则表示目前为止没有真的让他感到后悔的事,因为他不喜欢把自己不舒服的经验定义为让自己后悔的事。
毕竟这些没有成功的挑战,也会成为很好的教材,以面对更多未来的挑战。 Eric 也补充到,经过这次的经验,他也学到未来要做出更充分的准备,并且野心不要太大。
人生没有 What if, what could
因为两人都是从小就移居美国,Ian 表示最让自己难以接受或习惯的,就是需要亲自将垃圾丢进垃圾车,不但非常浪费时间,也显得相当不合理;Eric 则认为台湾抄水表、电表显得相当多余。
不过两人一至认同美国的物价也让人很难适应,尤其是在放弃高薪辞职后,冲击显得更加明显。
当然 LA Weekly Asia 也对两人是否有想过——当时若继续留在台湾,现在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这件事感到好奇。
Eric 开玩笑的表示他只知道台湾食物实在太方便、好吃,又便宜,若是小时候没有举家移民美国,继续留在台湾肯定会比现在发福许多,但并不会特别思考的平行时空的「What if, what could」。
对此,Ian 也表示虽然没有特别纠结这种人生命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很幸运的能因为家人的工作关系,小时候到美国发展,也是这样的经验给了他许多别人可能没几会体验的世界观。
两只皮箱就能到处生活,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但即便如此,Eric 仍然认为因为目前身处美国,对这里有较强的归属感。
相较之下,Ian 表示虽然目前为止,他已经在美国度过大部分的人生历程,但因为过去几年在世界各地奔走,反而没有对特定国家有明确的归属感。
他更强调现在只要两只皮箱「要到哪里都可以」,并表示非常感念心中重要的人支持着他如侯鸟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真的没有在一起!
Ian 也借此偷偷爆料,Eric 的人缘明显比自己高出许多,并分享过去曾经有过粉丝撰写情书,并指名只给他的经验。
这时 Eric 也不甘示弱地表示,过去 Ian 也曾被热情粉丝追着跑,甚至横跨台湾多个县市,为了传情全台跑透透。
谈及感情问题,Eric 向大家分享,过去虽然曾经使用交友软体,但并没有很活跃,因为自己的个性关系,往往过了一周才会回覆讯息,也因此错过取多潜在的对象。
过去也曾使用相关平台的Ian 补充到,这些软体对男性而言普遍不友善,不但费时也费力,需要确保自己在开头几句话就足够幽默,才能掳获对方的芳心,尤其自己又不善聊天,因此也没有成功的例子。
而现在两人都有稳定交往对象(真的不是彼此),Eric 也大方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理想型,表示对方应该要开朗、外向,可以互相开彼此玩笑,却不会走心,并且还要善良,而目前的伴侣也有继续长期走下去的打算。
Ian 则表示他相当在意对方心智年龄是否够成熟,并且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认识 “Be mindful of who you are.”,同时也相当重视对方是否具有体贴、善良的特质。
他更强调交往的前提就是要看得到未来的可能性,若是没有未来也不会多做留恋,对于目前的对象相当满意,将来也有进一步修成正果的规划。
The DoDo Men 面对网路上的声音
虽然两人(彼此)身边都有最坚强的后盾,但仍逃避不了充斥着酸民的网路世界。
对于粉丝的负面留言Ian 认为分为两种,相对于恶意留言重伤的类型,反而是「自知不足」,且又被观众指出漏洞的情况,更容易走心,不过当下不会想怪罪粉丝,因为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失望。
The DoDo Men 南加州美食口袋名单
在专访的最后,LA Weekly Asia 也不免得需要 Eric 和 Ian 推荐一下南加州相当值得一去的美食餐厅:
Eric 表示 Art District 的 Wurstküche 德式热狗餐厅,不但创意德式香肠很有特色,啤酒也非常值得一试。
Ian 则提到位于 West Covina,由台湾人开的 Aroma Craft Cafe,并表示这里有许多结合美国及台湾料理风格的「融合料理」(fusion),绝对值得一趟往东的美食发现之旅。